《六项精进》学习心得要率先垂范老师说,六项精进是用来实践的,是用来要求自己的,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要求别人的是魔,要求自己才是佛。
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我们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试想一下,家里的每一小我私家都是满满的正能量,那么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幸不幸福?如果说公司的每一位同伴都是满满的正能量,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事情,开不开心?营造这样的情况,靠某一小我私家是不够的,一定需要大家的配合加持。因此,就一定要有人勇于支付,率先垂范,让生命影响生命,让生命叫醒生命。
要内求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是一切的泉源”,“我错了”。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事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泉源,一切矛盾都可化解。
而且我们还能不停的反省和进步,“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可是人往往都是找别人的原因,所有的错都是别人的错。这险些就是本能,所以,在生气、恼怒、指责对方之前,是不是静下心来想一想“我”的问题,事实上,多数情况下,检验下来,都是自己的问题。可是我们就是不愿意去认可自己有问题,我们总是顽强的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一定是错的,这就是狂妄,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的狂妄。这种狂妄险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让我们错过了无数发展自己的时机。
例如说,我们看到经典,我们会本能的以为这些大原理我早就懂了,有时甚至会很鄙夷的认为这些都是差池的,毫无原理的,更不要说去“勤而行之”了;“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我们早就听说了吧,可是我们做到了吗,你把你的妻子看成老师了吗,把孩子看成老师了吗,把同事看成老师了吗?我们挑对方的毛病总是那么精准,唯独自己身上的缺点我们看不见。我们认为自己是最牛的那一个,别人都是缺点,看谁都不顺眼,这就是因为自己不够谦虚。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虚心地向所有的人学习,凡事找自己的原因,我想这是我以后要多多去践行的一点。
要临事有勇要做到“临事有勇”,不能有卑怯的举止。在事情和生活中,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勇气了。由于怕被拒绝,不敢去做“某件事”,例如说昨天的爱的感召运动,我会很自然的认为这是不行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我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傻瓜,愿意给这么多人提供免费的午餐。
事实上,厥后的效果证明我错了。因为我们的思维惯性,以己度人,怕被拒绝而不敢去实验,让我们失去了许多许多,事实上拒绝是乐成的开始,我们没有勇气去实验拒绝,效果却有勇气去实验失败。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经常因为怕“贫苦”,而不敢直言相谏;因为怕冒犯人,而不敢指出同事的缺点和错误;因为对方是向导而畏惧对方看不起自己而不敢跟向导去交流,社交恐惧症等等,都是缺乏勇气的体现。在事情中,我们有好的想法,怕不被接受而不敢提;犯了错误总是试图去掩饰,不敢负担责任等等,也都是缺乏勇气的体现。特别是当对方未发现错误之前,我们是否有勇气去主动告诉对方并主动负担责任呢,例如说,你发现发给客户的产物有一个隐患,你是否需要告诉对方并主动召回?例如说,我们是否能够像稻盛一样,把让全体员工获得物质和精神双幸福作为企业谋划的使命,而不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等等,这些,都需要谋划者有莫大的勇气。
没有足够的利他心,是无法发勇猛心的。一定会有卑怯的举止,因此,稻盛老先生教诲我们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的勇猛心,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反省我们的无我心,利他心。知行合一其实我们知道的工具真的已经不少,可是能够真正做到简直实不多。
由于没有去践行,所有我们所谓的知道,都是停留在外貌,是似乎“懂了”,其实是不知道。“知道的没有做到,即是不知道”。有时候,我们看起来也很努力,读各自各样的书籍,拼命努力的样子似乎把自己都感动了,可是就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我们要有这样的态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把知识酿成自己的行为和习惯,如果不能到达这个目的,不能使自己发生改变,学也即是白学。因此,老师建议我们读100本书,不如把一本经典读100遍。因为只有多读,让经典入眼,入脑,入心,融入自己的血液,融入自己的潜意识,酿成自己思维的习惯,才气真正酿成自己的工具。
其次,是要“笃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真正明白,需要不停的去践行,需要支付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不仅如此,还要自己给自己加压,定目的,要做逐日精进定课。这一点上,我以为自己做的远远不够,相对于盛和塾的很多多少师兄师姐,实在差的太多太远,很是内疚,他们坚持天天早起,天天学习打卡,跑步运动,每年事情5000到6000个小时,这个不仅需要庞大的刻意和勇气,还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
向优秀者学习!爱、真诚与和谐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我们就逐步失去了爱的能力,我们天天看起来忙忙碌碌,我们拼命在追求,拼命想获得什么,我们不停的要求,我们越来越过的不幸福,越来越焦虑和苦闷。这样的生活状态一直在连续。
我们的心变得越来越硬,越来越冷漠。我们给孩子支付了爱吗?我们不停的要求孩子学习,学习,进种种培训班,打着为孩子的未来思量的旗号,我们真的有思量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吗?我们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给自己脸上贴金,仅此而已。
在分享会上,我听到一个家长说对孩子说,你考95分以下就不要回来了,效果孩子只考了94分,孩子真的不敢回家。这是何等残忍的事情,这真的是爱吗?培训这3天,我们拥抱的次数预计比我几年加起来都多,为什么,我们能够很自然的去拥抱一个刚认识的人甚至是一个不认识的生疏人,而不去拥抱自己的怙恃,妻子,孩子。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爱需要表达。只有表达出来,让大家知道你是爱这个家的,你是爱家里的每一小我私家的,才会使家庭幸福,家庭幸福了,我们自己也就幸福了。
家庭幸福了,事业才气兴旺,员工才气幸福。因此,家是原点,我们一定要学会爱。爱是什么?爱是真诚,是真诚的接纳对方,是真诚的为对方好,是真诚的支付而不求回报。所以,真诚是爱的前提,和谐是爱的效果。
只有支付了真诚和爱,家庭才会和谐,公司才会和谐,社会才会和谐。让我们学会爱,通报爱。好脾气就是好福气想一想,我们发了脾气之后,自己是什么感受?开心,快乐,还是继续生气,越想越气,是不是很郁闷,整天都没有美意情,在世痛苦中。
所以,要幸福,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可是我们情绪不宣泄一直忍也是不行的,最后会发作的更不行收拾。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心性,从修心开始,一切始于心。
过由心生,亦由心改。我以为发脾气,大部门的原因都是因为狂妄心造成的,我们潜意识内里本能的就是认为任何贫苦与问题都是出在别人的身上,自己不行能有问题,甚至,我们走路不小心撞到了电线杆,我们都市生气地上去去踹上两脚,电线杆的位置差池。
这就是本能的根深蒂固的狂妄心。如果凡事我们能先认可自己错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找自己的原因,还会生气吗?另有一个生气的理由就是利己心,得失心,把自己的利益看的太重了,自己利益受到伤害了,很生气。
欲望会让我们欲罢不能,所谓欲火焚身,就是说欲望像火一样在焚烧自己,难受不难受,所以,欲望是痛苦的泉源,所以,儒释道都讲要寡欲甚至是灭欲,就是教人从欲望中解脱出来。固然,利己是本能,很难一下子完全挣脱,可是,我们可以通过提升利他心来降低利己心。一开始,我也是怀疑的,古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怎么会去利他,傻子吧。可是,厥后,我徐徐相信了。
只有利他的人才最终活出了生命的价值,通常伟大的人物都是利他的。想一想,如果哪天,我们发现自己对别人已经毫无用处了,我们多活一天不就是多吃一天饭而已,那岂不是行尸走肉一般,那在世的意义在那里呢。因此,生命的真谛就是利他。
其实,我们对利他的明白有很大的误解,总以为利他就是舍己为人,就是亏损了。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的利他行为是不需要我们失去什么的。例如说,谋划者,认真谋划公司,提高员工的待遇,使员工获得物质与精神双幸福就是最大的利他;主动资助同事,资助公司解决问题就是利他;天天保持一个美意情,让身边的每一小我私家因为你的笑脸也都保持一份愉悦的心情就是利他;回抵家里,主动负担家务也是利他。
其实,利他不难,或者说先从容易的开始做,造就自己的利他心。这次的日精进打卡,要求日行一善,很是好。这个就是磨炼我们的利他心。
其实仔细一想,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险些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亲手生产的,都是别人提供的,例如说屋子不是我们自己建的吧,衣服不是我们自己生产的吧,吃的也不是自己生产的吧,有人会说,我是用钱买来的。可是钱是怎么来的?不就是我们自己赚来的吗?赚钱的历程不就是支付,不就是利他的历程吗?我们赚来了钱,然后通过钱“买”到了别人的支付的结果。换句话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只是这中间多了一个“钱”,这个生意业务的环节。如果去除这个环节,是简朴的物物交流,不正是自利利他的最好的注解吗?所以说,得失其实是平衡的,获得即是失去,失去即是获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所以,生什么气呢。我们一定要学会控制号自己的情绪,“上等人,有能力没脾气;下等人,有脾气没能力”,我们要争取做一个“上等人”,通过修谦卑心和利他心,一定能够修得好脾气。稻盛老先生说,才气都不是自己的,是上天赐予的,是用来为“公”的,那么,另有什么是我们永恒拥有的呢,是我们放不下的呢?最后,我想说,如果我们能够有足够的谦卑心和勇气,支付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践行六项精进,持之以恒,永不放弃,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迎来幸福的人生,遇见最好的自己。
加油!。
本文来源:im电竞-www.fj56580.com